金风送爽,书香满江城。9月19日至21日,“书香长江”阅读周・武汉书展将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,汇聚4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、7万余种精品图书,100多家文创单位、近万种特色文创产品,举办300多场文化活动,发放500万元惠民券,为读者带来一场集阅读、体验、惠民于一体的文化盛宴。这场阅读盛会,不仅是知识的流动,更是一次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美育实践。
美育从来不是“锦上添花”的艺术技能培训,而是涵养精神的“必修课”。它教会我们从长江的晨雾里读懂“朝辞白帝彩云间”的意境,从非遗漆扇的纹路里看见工匠的匠心,从文学作品的文字里感知人性的温暖。本质上,美育是“发现美、感受美、创造美”的能力教育,是帮人们在快节奏生活里守住内心诗意的“精神锚点”。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,人们对“活得有质感”的需求愈发强烈。年轻人追捧“国潮”,是想从传统美学里找到文化认同;家长带孩子看展读书,是希望孩子拥有更丰盈的精神世界;就连网络上流行的“治愈系”风景、“烟火气”视频,本质都是大众对“美”的本能渴望。美育给人的正是这种与世界温柔相处的能力。它让平凡的日子里有了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的惊喜,让琐碎的生活中藏着“人间至味是清欢”的通透,最终塑造出更健全、更有温度的人格。
可当下网络热议的“美育缺失”,恰恰戳中了现实的痛点。有人抱怨“孩子只会刷题,看不懂梵高的星空”,有人感慨“刷短视频久了,连长篇文章都读不进去”,还有人困惑“买了很多漂亮衣服,却搭不出自己的风格”。这些声音的背后,是“功利化思维”对美育的挤压:学校里,美育相关的课程常让位于“主科”;生活中,人们习惯用“有用没用”衡量一切,却忘了“美”本身就是价值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当碎片化娱乐占据大量时间,人们的“审美感知力”正在弱化:对自然之美“视而不见”,对文字之美“读而无感”,对他人之美“漠不关心”。这种缺失,不仅让个体的精神世界变得贫瘠,更会让社会失去细腻的共情能力与创新的灵感源泉。毕竟,所有伟大的创造,都始于对“美”的向往。
而“书香长江”阅读周,正是对这种缺失的有力回应。它没有喊空洞的口号,而是用具体的场景搭建起美育的“桥梁”。读一本《长江图志》,是在文字里感受“大江东去”的壮阔之美,补上“自然美育”的一课;亲手做一件木版画,是在动手实践中理解“传统工艺”的精巧之美,补上“实践美育”的一课;听学者解读《诗经》里的草木,是在文化传承中触摸“古典意境”的雅致之美,补上“文化美育”的一课。尤其对青少年而言,当他们不是在课本里死记“长江文化”,而是在阅读周的活动中,通过一场诵读、一次手工、一回对话,真正“触摸”到美的温度,这种体验会成为深刻的记忆,滋养他们未来的审美判断。
有人说,“美育是最好的防腐剂”,能抵御浮躁、守住本心。当武汉以长江为根基,用阅读串联起美育的无限可能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的热闹,更是一座城市对“人的全面发展”的用心。未来,愿这样的“美育场景”越来越多。让长江的风、书本的香、艺术的美,一起滋养出更有气质、更有温度的生活,让每个武汉人都能成为“懂美、爱美、创造美”的追光者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周芷夷(武汉市江汉区“西北湖学社”团队、区文旅局 )
编辑:张红艳